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一个好的纪录片,需要提出并回答时代的问题单。

入世以开放促改革,但在入世5年之后,这一外来推动力的力道逐步减弱,改革原动力丧失。因此,回望十年入世,我们必须发出追问:问入世初衷,问当下改革的内生动力何在?

几经讨论,我们将追问聚焦在5个关系上。

体现在分集上,是“融入世界”、“开放的价值”、“市场的边界”、“中国制造”、“寻路未来”。内在的逻辑则是:中国与世界;开放与保护;管制与市场;要素改革与社会转型;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。

第一集,梳理中国入世进程,展示入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。入世进程关注的是入世谈判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呼应。比如,商品经济,有计划的市场经济,这些名词曾经让复关入世的中国谈判代表费尽口舌,向西方国家解释,但常常还是不能打消对方的疑虑,直至中国宣布实行市场经济,谈判才获得推进。我们希望呈现这些政治词汇变化背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变革。

改变关注两个层面。一个是在商言商,关注中国企业如何适应WTO要求,应用WTO规则,参与全球化。另一个则是在制度层面,关注“中国变法”,即中国政府如何接受WTO理念,为WTO修改国内法律。

第二集,直面10年前人们的疑问和担心,保护重要还是开放重要,同时评价当下,开放够吗?我们的观点是,开放很重要,中国10年前开放不足,现在依然保护过度。这一集,我们通过对零售业、汽车业、电影业的观察指出,加入世贸使得中国允许更多的竞争压力来到中国,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最终,我们落笔于金融业,指出金融机构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计划经济的体制,由于保护过度,整体行业的竞争力并未显著提高。

第三集,关注市场与管制,垄断与竞争。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。所为在于建立法制的市场环境,不为在于恪守行政与市场的边界,约束有形之手。十年间,中国初步建立了对世界市场开放的经济框架,但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。主要表现在,国家部门依然主导资源配置。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,在石油、电信、金融、铁路等领域居于垄断地位;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市场准入、管制价格等手段干预微观、扰乱市场运行。这使得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有限,市场经济秩序经常被行政措施打乱。本集关注民航业、快递业、汽车业的民企命运,呼吁给予民企国民待遇,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国企型垄断。

第四集回应“中国模式”、“中国奇迹”论,关注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,讨论资源枯竭后的危机。重点关注最重要的资源--人,即打工者。这一集关注第一代农民工获得血汗钱的同时,和儿女,和他们工作于斯、生活于斯的城市的疏离感,关注第二代农民工成长的个体意识,迥异于他们父辈的,对自我实现、个体尊严的追求。在素材上,除了反映农民工收入状况的提高,更是引入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,广东本田大规模停工事件,呼吁关注农民工权益。

第五集问路未来,希望回答一个问题,在WTO带给中国的制度红利消失后,中国如何寻找改革的动力?这一集聚焦于中国由“世界工厂”向“世界市场”的转变。这里,“世界市场”分为两个层面,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,关注中国企业与海外市场、海外文化的融合,一是中国国内市场如何消费全球商品,成为全球产品的消费地。

除了企业活动带来的中国前途的变化和改革动力,作为《开放年代》的结篇,该集需要相当篇幅回答中国改革接下来做什么?吴敬琏先生在本片结尾部分呼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,推进改革,可谓振聋发聩。

十年前,入世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加速器,入世十年之际,却是中国经济低速增长周期的起点。有人说,中国就是一辆自行车,只有一直快蹬前进,才会直立不倒,一旦速度慢了,这辆自行车必倒无疑。如果内忧外患导致低速增长,或者是我们期望的市场化改革导致正常的速度增长,那么当这辆自行车开始减速的时候,能否“慢而不倒”?

个人以为,就《开放年代》涉及的5个关系中,世界通行规则比现在接受多一些;行业保护的力度比现在弱一些;有形之手比现在回缩一些;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力度比现在大一些……       

正如每个人的骑自行车体验一样,平衡了,自行车就可以“慢而不倒”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周勇

周勇

9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财新视频副总编辑。先后任山东卫视新闻部制片人、中央电视台《经济半小时》出镜记者、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执行总导演、大型纪录片《中国国情报告》执行总导演,阳光卫视副台长。作品曾获中国电视奖舆论监督类一等奖,并获评中国广电学会“全国百佳电视节目主持人”。2003年获《财经》奖学金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9篇